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事故的反思

随着新设备、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变电站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传统的继电保护和远动装置被综合自动化设备所取代,变电站无人值班、集中控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为实现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创新、减人增效创造了条件。在变电站设备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过程中,管理磨合期的安全生产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出现疏漏就可能造成事故,下面介绍几起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事故。

1 3起事故

1.1 事故1

2002-01-15,某局110 kV变电站一条35 kV线路遭雷击,在该线路继电保护启动过程中,该变电站2号主变后备保护中母线充电保护同时动作,2号主变35 kV开关越级跳闸,造成35 kV母线失电。

该变电站为投运1年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2号主变采用微机型主变保护,主变设35 kV后备母线充电保护,在厂家提供的技术说明书中对该保护如是说明:该保护投退由软压板(控制字)和外部开入量共同控制,当母线充电运行时,可短时投入该保护,它是限时电流速断保护,仅在手合操作时短时投入(开入量由开关把手位置信号引入)。据此,该局专业人员认为该保护仅在手合操作时短时投入,平时手合开关不操作,保护将处于闭锁状态,充电保护平时可以投入运行。而实际上,厂家已将保护装置原理接线进行改进,由外部硬压板代替外部开入量,即保护投退由软件控制字和外部硬压板一起控制,但未在说明书中将有关内容和原理图修改,由于双方没有及时进行沟通,致使保护投运后长期开放,最终在区外故障时误动。

1.2 事故2

2002-04-09,某局运行人员在110 kV变电站后台遥控操作1号站用变压器开关,实际却将一10 kV线路开关分闸。

该110 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投运仅月余,根据设计要求,1,2号站用变压器开关均为非遥控设备,但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在协助施工安装、编制该变电站遥控数据库时,误将1,2号站用变压器开关做成可遥控,且将遥控号置成与另两条10 kV线路同号,在该变电站投产验收过程中,均未发现此缺陷,导致变电站投运后运行人员误分10 kV线路开关。

1.3 事故3

2002-07-09,某局110 kV集控站操作人员遥控分闸110 kV变电站一条35 kV出线,但实际却误分了另一条35 kV线路开关,造成该35 kV线路下游变电站失电。

2001年,为配合该35 kV变电站的投产,并考虑35 kV母线分段要求,该局对该110 kV变电站中两条35 kV线间一、二次设备进行互换,并由该局人员会同综合自动化厂家技术人员在变电站当地后台对自动化信息库进行修改,但未对调度端自动化主站系统中遥控库相关信息进行改动,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2 暴露的问题

上述3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各有不同,但暴露出的共性问题有:

(1) 事故均发生在新建(改建)的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变电站,事故原因均系综合自动化设备本身存在缺陷,且未在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过程中及时发现,在运行中引发事故。

(2) 施工、运行和检修人员,甚至专业管理人员对综合自动化新设备、新技术不熟悉,性能没有熟练掌握,人员素质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要求。近几年电力行业快速发展,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对员工的技术要求随之提高,而由于建设、改造工作任务繁多,培训工作跟不上,造成人员对设备不熟悉,即使存在隐患,也不能及时发现,给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3) 综合自动化设备投产安装时,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往往协助参与调试,一些如数据库等核心技术的修改更是依赖于厂家技术人员,使部分职工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

(4) 在综合自动化设备广泛应用的同时,相关的校验规程没有及时制订,有关的管理规定没有随着设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时更新,其覆盖面已不能完全指导现场安全作业。如现场施工人员仍普遍沿用老规程、厂家说明书进行调试,这些资料、规程的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调度、运行、检修各部门对综合自动化设备管理的职责不明确,信息量的定期核对也没有统一规范等。

(5) 集继电保护和自动化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技术人员大量缺乏。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大量应用,使以远动信息传送为主要功能的自动化向“四遥”(遥控、遥调、遥测、遥信)转变,功能日趋完善。自动化信息的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引发事故,且留下的隐患比较隐蔽,不易发现,它对设备安全运行的影响与继电保护装置已处于相同的地位。目前综合自动化专业人员大多为原有的远动专业人员,其意识还没有提高到电网安全运行的相应高度。

3 相应对策

(1) 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综合自动化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邀请专业学校、设备厂家专业人员集中培训授课,组织本单位, 现场经验丰富的职工进行“传、帮、带”,同时通过案例教育,督促各级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建立相应考核激励机制,增强学习自觉性,尽快熟悉和掌握综合自动化设备性能和运行维护要求。

(2) 把好综合自动化设备改造建设关。从设计、施工到试验、验收、运行,把好各个环节关。设计、施工人员重点做好对运行维护人员的设备交底,对变动部分及设备新功能,要有书面资料向运行单位交底,使其尽快熟悉设备性能;运行单位组织人员主动参与到施工调试过程中,使相关人员尽快把每一个压板、指示灯、小开关等元件的作用搞清楚,不留死角。同时,尽早编制设备运行规程、典型操作票等管理制度,为设备投运和运行维护做好充分准备。

(3) 加强对自动化信息的管理。由于自动化信息量大,核对范围广,所以必须确保调度端、集控站、变电站后台、设备现场每个点设备信息一致,特别要强调投产验收的信息核对,由施工、运行人员与技术人员一起,逐项逐条核对,共同确认把关,防止遗漏和疏忽;在投运后,建立定期月报分析制度,确定系统可用率、控制(操作)成功率、遥测合格率等运行指标,对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综合自动化系统反映的缺陷,参照一、二次电气设备缺陷管理办法及时处理,并实行闭环管理。

(4) 规范综合自动化工作的现场管理。对综合自动化设备的检修、缺陷处理等工作,严格工作票制度的执行,严格工作许可、验收制度,涉及系统内部的工作任务,做好详细记录备查。

(5) 规范对协助工作的设备厂家技术人员的现场管理。制订相关制度,对有厂家技术人员参与的各类工作,除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外,要落实好现场安全措施,同时双方签订有关安全协议,对重大、复杂、多方参加的工作,要求制订经各方审核通过的书面工作方案,并严格实施。

(6) 综合自动化系统软件或数据库的修改,均应通过技术论证,编写修改说明,经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实施,并安排一定时间的试运行,经验收合格,出具技术报告后才能正式应用。

(7) 做好综合自动化工程施工、投产、试验、验收有关台帐资料的整理与保存,为随后设备的安全运行积累翔实的原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