陭
拼音 [qí] 注音ㄑ一ˊ
总笔画10画
简体部首阝部 部外笔画8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阜部
五笔BDSK 仓颉NLKMR
郑码YGAJ 四角74221
结构左右
统一码966D
笔顺フ丨一ノ丶一丨フ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qí(ㄑ一ˊ)

⒈  古同“崎岖”,山路弯曲不平。

统一码

陭字UNICODE编码U+966D,10进制: 38509,UTF-32: 0000966D,UTF-8: E9 99 AD。

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异体字

详细解析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陭

陭【戌集中】【阜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於離切《集韻》於宜切,𠀤音漪。《說文》上黨陭氏阪也。《前漢·地理志》上黨郡陭氏縣。

與崎同。《史記·司馬相如傳》陭䧢而不安。

《集韻》於希切,音衣。義同。

《集韻》隱綺切,音倚。隑也。

《廣韻》《集韻》𠀤於義切,音輢。《廣韻》陭氏縣。

《集韻》奇寄切,音騎。義同。《集韻》或作崎戲。通作猗。

说文解字

陭【卷十四】【𨸏部】

上黨陭氏阪也。从𨸏奇聲。於离切

说文解字注

(陭)上黨陭氏阪也。地理志。上黨郡有陭氏縣。葢因有陭氏阪以名也。今本郡國志作猗氏。因河東猗氏而誤。从𨸏。奇聲。於离切。按當依漢書於義切。古音在十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