蜇咬伤的急救(一)

    1.蜂蛰伤
      一般常见的蜂有蜜蜂、黄蜂和马蜂,这几种蜂都有有尾刺,蜂蛰人是靠尾刺把毒液注入人体,只有蜜蜂蛰人后把尾刺留在人体内,其他蜂蛰人后将尾刺收回。人被单个蜂蛰伤,一般只表现局部红肿和疼痛,数小时后可自行消退;若被群峰蛰伤,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面色苍白,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1)蜜蜂蛰伤救护措施
      被蜜蜂蛰伤后,要仔细检查伤口,若尾刺尚在伤口内,可见皮肤上有一小黑点。可用镊子、针尖挑出,在野外无法找到针或镊子时,可用嘴将刺在伤口上的尾刺吸出,不可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也不能用红药水、碘酒之类药物涂擦患部,这样只会加重患部的肿胀。因蜜蜂的毒液呈酸性,所以可用肥皂水、小苏打水、或淡氨水等碱性溶液洗涤涂擦伤口中和毒液。也可用生茄子切开涂擦患部以消肿止痛。伤口肿胀较重者,可用冷毛巾湿敷伤口。
      (2)黄蜂蛰伤救护措施
      若被黄蜂蛰伤,因其毒液呈碱性,所以用若酸性液体中和,如食醋、人乳涂擦患部可止痛消痒。
      (3)马蜂蛰伤救护措施
      若被马蜂蛰伤,用马齿苋菜嚼碎后涂在患处可起到止痛作用。
      蜂蛰后局部症状严重、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者,除了给予上述处理外,如带有蛇药可口服解毒,并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2.蝎蛰伤
      蝎子有一弯曲而尖锐的尾针与毒腺相通,刺入人体后可注入神经性毒液。受伤处大片红肿并带有剧痛。严重者可出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肌肉强直、呼吸增快、脉搏细弱,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一旦发现被蝎子蛰伤,处理原则基本与毒蛇咬伤相同。因蛰伤后当时很难判断预后,尤其是儿童,均应按重症处理。立即用鞋带、布条等绑扎伤口的近心端,以阻止毒液吸收。绑扎的松紧以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为准,即绑扎肢体远端动脉搏动略减弱。
      再以小刀、碎玻璃片等尖锐物品火烧消毒后“十”字形切开伤口,深达皮下,拔出毒针,用弱碱性液体如肥皂水、淡氨水冲洗伤口,由绑扎处向伤口方向挤压排毒,持续20-30分钟,或用拔火罐法排毒。身边带有蛇药片者可立即服用,并用水将药片调成糊状,在距伤口2厘米处外敷一圈,注意不要使药物进入伤口。经过上述处理后,一般可松开近心端的绑扎带。若伤口周围皮肤红肿,可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鼓励被蛰伤的患者多喝水,以利进入体内的毒液尽早排出。但要禁止饮酒。对于蛰伤后全身症状较重者要迅速关往医院救治。

      3.蜈蚣咬伤
      蜈蚣有一对中空的螯,咬人后毒液经此进入皮下。蜈蚣咬人后局部表现为疼痛、骚痒。全身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抽搐及昏迷等。蜈蚣越大,症状越重。儿童被咬伤,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发现被蜈蚣咬伤后,立即用弱碱性液体如肥皂水、淡氨水洗涤伤口,如在野外可用鲜蒲公英或鱼腥草嚼碎捣烂后外敷在伤口上。不必用碘酒或消毒水涂擦伤口,因其毫无用处。也可将蛇药片用水调成糊状,敷于伤口周围。对于症状严重者,可内服蛇药片并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4.蚂蟥咬伤
      蚂蟥又称水蛭,一般栖于浅水中。但在亚热带的丛林地带,还有一种旱蚂蟥常成群栖于树枝和草上。蚂蟥致伤是以吸盘吸附于暴露在外的人体皮肤上,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被咬部位常发生水肿性丘疹,不痛。因蚂蟥咽部分泌液有抗凝血作用,伤口流血较多。
      发现蚂蟥已吸附在皮肤上,可用手轻拍,使其脱离皮肤;也可用食醋、酒、盐水、烟油水或清凉油涂抹在蚂蟥身上和吸附处,使其自然脱出。不要强行拉扯,否则蚂蟥吸盘将断入皮内引起感染。蚂蟥脱落后,伤口局部的流血与丘疹可自行消失,一般不会引起特殊的不良后果。只需要在伤口涂抹碘酒预防感染即可。
      5.蜘蛛咬伤
      蜘蛛咬伤的局部肿胀、疼痛。全身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全身无力、头晕、头痛、恶心、畏寒、发热、盗汗、手足痉挛、腹绞痛、呼吸困难、紫绀、血压增高、反射迟钝、瞳孔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神志昏迷、甚至死亡。
      一般可作局部处理,清洗伤口并涂以2%碘酊,或用石碳酸烧灼。也可用各种蛇药外敷或用其他解毒中草药外敷。重症者,早期应于伤肢尽心端用止血带或用手帕、绳索之类结扎,切开伤口,并吸出毒液。然后松解结扎,敷以前述药物。腹绞痛、瞳口缩小、多汗、血压增高者,注射阿托品有良效。也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