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邑

词典名字:

食邑

词典发音:

shí yì

注音:

ㄕˊ ㄧˋ

词典解释

食邑[ shí yì ]

⒈  靠封邑租税生活。

⒉  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

⒊  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引证解释

⒈  靠封邑租税生活。

《国语·晋语四》:“大夫食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东南流,逕 山桑 邑南,俗谓之 北平城,昔 文钦 之封 山桑侯,疑食邑于此。”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斅艺斋文》:“诸侯之国,大夫以上食邑,士食田。食田者死则收之,食邑者以渐而收。”

⒉  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

《史记·曹相国世家》:“参 将兵守 景陵 二十日, 三秦 使 章平 等攻 参,参 出击,大破之。赐食邑於 寧秦。”
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不则一日,来至一所在,地名 樊川,乃 汉 时 樊噲 所封食邑之处。”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立大功的可以享受数百家直到万家以上的食邑,衣食其租税。”

⒊  唐 宋 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参阅《宋史·职官志十》。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勋阶封号食邑实封之分》:“其食邑与实封有别者,如 余襄公 食邑二千六百户,实对二百户是也。”

网络百科

食邑

  • 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盛行于周。分封以宗法制度为依据,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卿、大夫在食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食邑原为世袭。战国时食邑主相互兼并,世袭制度废弛。秦汉推行郡县制,承受封爵者在其封邑内渐无统治权利,食禄已改为以征敛封邑内民户赋税拨充,其数量按民产计算,与周代按田邑大小区分者不同。食邑随爵位黜升而损益,亦得世袭。
  • 近音词、同音词
  • shì yǐ是以
  • shì yí事宜
  • shí yī什一
  • shì yī侍医
  • shì yì释义
  • shí yí拾遗
  • shí yī十一
  • shì yì世议
  • shī yì诗意
  • shì yí适宜
  • shī yí失宜
  • shī yí失仪
  • shǐ yì使役
  • shí yì时疫
  • shí yì食邑
  • shí yì时议
  • shī yǐ施以
  • shì yì事义
  • shí yí时宜
  • shì yì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