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服

词典名字:

补服

词典发音:

bǔ fú

注音:

ㄅㄨˇ ㄈㄨˊ

成语繁体:

補服

词典解释

补服[ bǔ fú ]

⒈  明清时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如明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用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其后补纹亦有所改易。清代规定,命妇受封,亦得用补服,补子各从其父之品以分等级。

⒉  明清时于品服之外,缀有随时依景而制的补子的衣服。

引证解释

⒈  明 清 时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如 明 洪武 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用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其后补纹亦有所改易。 清 代规定,命妇受封,亦得用补服,补子各从其父之品以分等级。参阅《明史·舆服志三》、《清通典·礼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用傅文忠》:“故特命晚间独对,復赏给黄带、四团龙补服、宝石顶、双眼花翎以示尊宠。”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你做官到任,除了不打金凤冠与我戴,不做大红补服与我穿,我做太太的人,自己戴了一个纸凤冠,不怕人笑也罢了,你还叫我去掉了是怎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后头送出来的主人,却是穿的枣红寧绸箭衣,天青缎子外褂,褂上还缀着上品的锦鷄补服。”
秦牧 《长街灯语·逛东陵》:“那个文臣的补服上面,作为‘一品官’标志的仙鹤,就显得十分清晰。”

⒉  明 清 时于品服之外,缀有随时依景而制的补子的衣服。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内廷宫嫔旧例从初一起,就要衣鹊桥补服。”

网络百科

补服

  • 补服,又称补褂,外褂,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用以区别官职差别,是从我国的明朝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补子用飞禽代表文官,如一品文官用仙鹤补;用猛兽代表武官,如一品武官用麒麟补。
  • 近音词、同音词
  • bù fǔ不腐
  • bù fú不符
  • bù fū不敷
  • bū fù逋负
  • bù fù不赴
  • bù fú步幅
  • bù fú不孚
  • bù fù部覆
  • bǔ fú补服
  • bù fù布复
  • bù fú布服
  • bù fú不服
  • bū fù逋赋
  • bǔ fú補服
  • bù fú不伏
  • bù fú不浮
  • bù fù布復
  • bù fù佈覆
  • bù fù布覆
  • bù fù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