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词典名字:

董仲舒

词典发音:

dǒng zhòng shū

注音:

ㄉㄨㄥˇ ㄓㄨㄥˋ ㄕㄨ

词典解释

⒈  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曾建议汉武帝废除各家之学,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此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都以儒学为正统。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提出“天人感应”说,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引证解释

网络百科

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儒学大师、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 近音词、同音词
  • dǒng zhòng shū董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