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子

词典名字:

痧子

词典发音:

shā zǐ

注音:

ㄕㄚ ㄗˇ

词典解释

痧子[ shā zi ]

⒈  麻疹俗称

measles;

引证解释

⒈  痲疹的俗称。参见“痲疹”。

⒉  指霍乱中暑急性病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店主人﹞赶紧取了一个青铜钱一把子麻秸,连刮带打……説:‘不相干儿了;可还靠不住,这痧子还怕回来。要得放心,得用针扎。’”

网络百科

痧子 科普中国

  • 痧子是麻疹的别称,见《麻证新书》,又称痧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是由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畏光羞明、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布发芝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皮疹消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等为特征。病毒主要侵犯肺胃。
  •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体外抵抗力弱,对热、紫外线和消毒剂均很敏感。在空气飞沫中保持传染性不超过2小时,但耐寒冷和干燥,在零摄氏度可保持约1个月。
  • 病人是麻疹惟一的传染源,传染性极强。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内均有传染性,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中含有麻疹病毒。主要是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 对于麻疹,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就会有持久免疫力。以1岁至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婴儿可从胎盘获得母亲的抗体,生后6个月内不会发病,但易感母亲所生的婴儿无先天性免疫力,生后即可得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二季为流行高峰。
  • 近音词、同音词
  • shǎ zi傻子
  • shā zǐ砂子
  • shā zǐ痧子
  • shā zi沙子
  • shā zǐ纱子
  • shā zī沙觜
  • shà zǐ厦子
  • shā zì殺字
  • shā zì杀字
  • shà zǐ廈子
  • shā zǐ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