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

词典名字:

木屐

词典发音:

mù jī

注音:

ㄇㄨˋ ㄐㄧ

词典解释

木屐[ mù jī ]

⒈  亦称“呱哒板儿”。木底鞋。

geta;

引证解释

⒈  木底鞋。或有齿,或无齿。

后汉书·五行志一》:“延熹 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
《晋书·宣帝纪》:“关中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
前蜀 贯休 《思匡山贾匡》诗:“石膏黏木屐,崖粟落冰池。”
元 宋无 《咏石得天字》:“磴危欺木屐,磯滑怯苔氊。”
《红楼梦》第四五回:“黛玉 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甲板独坐,无头绪的想起昨天车站上的繁杂的木屐声。”

网络百科

木屐

  •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牛皮制作则称作牛皮屐。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耐磨、防滑。
  • 木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传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
  • 木屐在中国,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汉晋隋唐时期的,木屐尤其普遍。在汉代,女性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南朝梁的贵族也常着高齿屐。南朝宋之时,贵族为了节俭也着木屐。杜牧诗云:“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由木板与木屐带结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两条突起的“齿”,目的是为了雨天便于泥上行走。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 除了两齿木屐以外,古代行军打仗时也会使用平底木屐,以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不仅仅军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因此日本称谢公屐为“山屐”。八月十五夜诗(大江匡房):“山屐田衣三五夜。短低帽放游天。”《宇治拾遗物语・一四・三》:“开レ门て相迎たれば、泥が深きと见へて山屐の歯には、泥が事外ついたぞ”。《中华若木诗抄・下》:“下踏の歯の谁ころや桥の霜”。
  • 近音词、同音词
  • mù jí募集
  • mǔ jí亩级
  • mù jí目极
  • mǔ jī亩积
  • mù jí目極
  • mù jì墓偈
  • mù jí目疾
  • mù jì木稷
  • mù jì木纪
  • mù jì墓祭
  • mù jī木屐
  • mǔ jī母機
  • mù jì木紀
  • mù jì沐稷
  • mǔ jī母机
  • mǔ jí畝級
  • mù jī目击
  • mù jì木記
  • mù jí目即
  • mù jì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