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

词典名字:

律诗

词典发音:

lǜ shī

注音:

ㄌㄩˋ ㄕ

成语繁体:

律詩

词典解释

律诗[ lǜ shī ]

⒈  中国旧诗体裁之一,形成于唐朝,每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有五律(五个字一句)、七律(七个字一句)两种。

lushi,a poem of eight lines;

引证解释

⒈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 南北朝,成熟于 唐 初。格律要求严格。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以八句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双句押韵,以押平声为常,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四句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对偶。亦偶有六律。其句数在八句以上者称排律

《新唐书·文艺上·杜甫传赞》:“唐 兴,诗人承 陈隋 风流,浮靡相矜。至 宋之问、沉佺期 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以七言、五言为两体。”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三:“律诗起於初 唐,而实肧胎於 齐 梁 之世。”

网络百科

律诗

  •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 近音词、同音词
  • lǜ shí緑石
  • lù shī僇尸
  • lǔ shī鲁诗
  • lù shì録事
  • lǜ shī律诗
  • lù shì禄仕
  • lù shǐ鹿豕
  • lǚ shí旅食
  • lǜ shí绿石
  • lù shì僇市
  • lǔ shǐ虏使
  • lǚ shì吕氏
  • lǔ shì鲁室
  • lù shī緑施
  • lǜ shǐ虑始
  • lù shí禄食
  • lù shī戮尸
  • lǘ shì閭市
  • lǘ shǐ闾史
  • lǜ sh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