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词典名字:

南音

词典发音:

nán yīn

注音:

ㄋㄢˊ ㄧㄣ

词典解释

南音[ nán yīn ]

⒈  南方的音乐。

⒉  指虞舜的《南风》歌。

⒊  南方口音。

引证解释

⒈  南方的音乐。

《左传·成公九年》:“使与之琴,操南音。”
杜预 注:“南音, 楚 声。”
吕氏春秋·音律》:“禹 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 之女乃令其妾候 禹 于 涂山 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高诱 注:“南方国风之音。”
唐 刘禹锡 《采菱行》:“一曲南音此地闻, 长安 北望三千里。”
明 胡侍 《真珠船·南北音》:“若南音则《孺子》、《接舆》、《越人》、《紫玉》、 吴 歈 楚 艷,以及今之戏文皆是。然《三百篇》无南音,《周南》、《召南》皆北方也。”
郑泽 《夏日感兴次钝根韵即以奉寄》:“惧兹南音寂,时作天籟鸣。”

⒉  指 虞舜 的《南风》歌。

晋 夏侯湛 《虞舜赞》:“垂拱临民,咏彼南音。”

⒊  南方口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老儒 周懋官,口操南音,不记为何许人。”

网络百科

南音 (中国古老乐种)

  •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 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
  • “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 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导乐器——琵琶,未随时代演进,仍保持唐时的大腹短颈,弹奏上还是用横抱拨弹。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泉州师范学院为南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近音词、同音词
  • nán yīn男陰
  • nán yīn南音
  • nán yīn難蔭
  • nàn yìn難廕
  • nán yīn男阴
  • nán yīn难荫
  • nán yìn难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