蝾
拼音 [róng] 注音ㄖㄨㄥˊ
繁体 总笔画15画
简体部首虫部 部外笔画9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JAPS 仓颉LITBD
郑码IEWF 四角54194
结构左右
区位8278
统一码877E
笔顺丨フ一丨一丶一丨丨丶フ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蝾(蠑)róng(ㄖㄨㄥˊ)

⒈  〔蝾螈〕两栖动物,形状似蜥蜴。头扁平,四肢细长,无蹼,尾侧扁,卵生。生活于清冷的池沼内,亦见于湿地的草丛中。

统一码

蝾字UNICODE编码U+877E,10进制: 34686,UTF-32: 0000877E,UTF-8: E8 9D BE。

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蝾字收录于 现通表

异体字

详细解析

基本词义

róng

常用词组

蝾螈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蝾

蠑【申集中】【虫部】 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4画

《唐韻》永兵切《集韻》《正韻》于平切《韻會》于營切,𠀤音榮。《爾雅·釋魚》蠑螈,蜥蜴。《揚子·方言》守宫,南楚謂之蛇醫,或謂之蠑螈。《韓愈詩》蜿垣亂蛷蠑。互詳蜥字註。

说文解字